江山美人,英雄辈出。说到临海的著名人物 ,实在是有几个的,宋代的张伯端即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。但由于生平经历非常的坎坷,知道其本面目的 ,却不是很多了。
璎珞街是临海城里的一条古街,常年流连往返于此的人们不在少数,但谁也不大想得到 ,当年张伯端的故居就在这里。
清朝的时候,《临海县志》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,说张伯端“……性嗜鱼 ,在官办事,家送膳至,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 。……疑其婢所窃 ,归扑其婢,婢自经死。一日,虫自梁间下;验之,鱼烂虫出也。……乃喟然叹曰:‘积牍盈箱 ,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’ 。因赋诗曰:‘刀笔随身四十年,是非非是万千千。一家温饱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衍。紫绶金章今已矣 ,芒鞋竹杖经悠然 。有人问我蓬莱路,云在青山月在天’。赋毕,纵火将所署案卷悉梵之 ,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”。事实是不是如此所说,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,重回到张伯端的生活年代去看一看吧 。
张伯端 ,字平叔,后改名用成,号紫阳 ,临海人。道教南宗的开祖,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。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(984年),卒于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。关于张伯端的籍贯,还有其为天台人的说法、主要依据是张伯端的《悟真篇自序》 ,张伯端在序中自称“天台张平叔 ” 。元赵道一的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四十九的《张用诚传》也沿用此说法:称“张伯端,天台人也”。而后,明传灯的《天台山方外志》与清张联元的《天台山志》均持所说。然在宋代 ,天台作为台州的别称,为台郡各县之人士争相沿用 。张伯端自称“天台张平叔”,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。
寻找历史留下的痕迹 ,宋临海人陈耆卿(1180~1237年)的记载是比较重要的。陈耆卿在其所著的《嘉定赤城志》卷三十五中称:张伯端“郡人,字平叔 ” 。大家都知道,宋代时 ,设府于州,“郡”即州府所在地。临海是台州的所在地,故“郡人”的意味自是不言而喻。而后 ,言称张伯端为“天台璎珞街人 ”或“璎珞街人”,还有玉枢子王建章的《历代仙史》及《张真人本末》与清康熙《临海县志》等 。按戚学标《台州外书》,璎珞街在临海“府治东北,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 ,即今紫阳楼是也”。陈耆卿本为临海人,其生活年代与张伯端仅相差百余年,有关张伯端生平活动的口碑和史实 ,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。陈耆卿受学于叶适,文章法度,具有师承 。他所著的《嘉定赤城志》为台州总志 ,以所属临海 、黄岩、天台、仙居 、宁海五县,条分件系,分十五门。宋世荦赞其志“积十数年参考之功 ,创千百载遗缺之迹,词旨博赡,笔法精严 ,称杰构焉 ”。因此,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,即张伯端为临海人。
清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《道观碑文》中讲得更明白了:“紫阳生于台州,城中有紫阳楼 ,乃其故居” 。尤其重要的是,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《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》卷七中,清清楚楚的有张伯端“临海人 ,字平叔”之记载。齐召南(1703~1768年),字次风,号琼台 ,晚号息园,天台城关人。自幼聪颖,有“神童 ”之誉 。后累官内阁学士、上书房行走、礼部侍郎等职。曾得到乾隆皇帝“不愧是博学鸿词“的赞美。作为一个天台人 ,早在清乾隆时就以科学的态度,来认识张伯端的籍贯问题,足见其治学的严谨 。再则 ,临海历代《县志》均记载有张伯端及其生平,而天台没有;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 、紫阳道观,天台也没有。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,足以证明张伯端为临海人 ,是无可辩驳的事实。
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,他在《悟真篇》序中自云:“仆幼亲善道,涉猎三教经书 ,以至刑法、书算、医卜 、战陈、天文、地理 、吉凶生死之术,靡不留心详究 。唯金丹一法,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 ,皆云:‘日魂月魄,庚虎甲龙、水银朱砂、白金黑锡、坎男离女,能成金液还丹 ,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’”。说明当时即热衷于道教的学习和研究。及年长,伯端因“肄业辟雍不第”,遂据刀笔 ,“为府吏” 。后因玩佛书有感,顿悟无生。并因火烧文书罪,被流放岭南。张伯端获罪充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方面是对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 ,更主要的是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不满。
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,由于官场无望,遂在“晚年浪迹云水(今广东乐昌县) ,访求大道 ” 。治平年间(1064~1067年),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,得以“引置帐下 ,典机要”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陆介夫改知成都,张伯端随同前往 ,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,“以夙志不回,初成愈格 ,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”。陆介夫死后,张伯端失去依托,遂“自成都归于故山 ” 。回临海后,“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 ,乃扬罄然而怡怡然,若有所得。客传于市曰: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”。其后,张伯端再次出山 ,“转秦陇” 。并遵陆介夫遗嘱,往荆南(今湖北江陵)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,“择兴安之汉阴山中(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)修炼 ”。最后 ,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,往来于灯坛 、盖竹、龙顾及天台的桐柏、赤城之间。
元丰五年(1082年),张伯端在百步(今临海百步)“天炎浴水中” ,趺坐而化 。所留《尸解颂》云:“四大欲散,浮云已空。一灵妙有,法界圆通”。弟子“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 ,大者如芡实,色皆绀碧 ” 。张伯端死后,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“紫阳化身处”纪念碑。南宋庆元三年(1197年),台州郡守叶筑改城内黄牛坊桥为“悟真”桥 ,以示对张伯端的纪念。后又有悟真坊 、悟真庙等纪念性的街区和建筑出现。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,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,并重修碑石 ,题曰:“重修紫阳题诗碑记 ” 。清雍正十年(1732年),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“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”号。并亲撰《道观碑文》,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 ,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,及天台山桐柏宫,各建“紫阳道观”一所 ,用以祀祠张伯端。
张伯端的出名,是因为其所著的《悟真篇》 。《悟真篇》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,是南宗的代表著作。张伯端在书中力主内丹 ,“要得谷神长不死,须凭玄牝立根基。真精既返黄金屋,一颗明珠永不离“ 。视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,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 ,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、气、神。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一些哲学思想,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,并加以深化和发展 ,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。他还顺应当时儒 、释、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,了彻于“性海心源”的究竟 。说“心境两忘,一念不动曰‘戒’;觉性圆明 ,内外莹彻曰‘定’;随缘应物,妙用无穷曰‘慧’。 ”又云“见了真空空不空,圆明何处不圆通。根尘身法都无物 ,妙用方知与物同” 。公开标揭道禅合流的旗帜,以修炼性命之说来融贯诸家学说。《悟真篇》宣扬内丹修炼,还从传统的“人身一小天地”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 ,它以人的自身比做修炼的鼎炉,以精气为药物,用神为运用的火候,循行一定的经络 ,经过一定的步骤,使精、气 、神在体内凝聚不散,结成内丹。内丹以去疾健身为初效 ,延年永寿为中效,“阳神飞升 ”为最高目标。具体修炼是收心敛性、养气守神、无欲无念三个过程 。这三个过程是“道生一 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的逆行,即重新由三而二、由二而一 、守一而归无 ,最后归于万物之初的“道”。亦即所谓的命功(收心敛性、养炁守神)和性功(无欲无念)。实际上就是积精累气的气功之学,在修身养性方面,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。
《悟真篇》成书于临海 ,熙宁三年(1070年),张伯端“丹成返台州,传道授徒 ”。因丹法“三传非人 ,三遭祸患”,学者多为“逐名利”。遂萌发著书之意,于熙宁八年(1076年)在临海著成是书,使有缘者能“寻文解义 ” 。有所心得。故陈耆卿《嘉定赤城志》亦载其自成都得“金丹术归 ,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,号《悟真篇》”。
张伯端著成《悟真篇》后,再次离开临海 ,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(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) 。在红梅阁,他又成《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三卷和《金丹四百字》一卷。及后,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(今陕西凤县)、阶州(今甘肃武都)传道时 ,因得罪凤州太守而“按以事坐黥窜”,被判流放,解送边塞。至邠州境内 ,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,巧遇石泰 。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,乃询问其来历 ,张伯端据实相告。石泰便与解差相商,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,经与太守交涉,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。张伯端获释后 ,始忆其师曾云:“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,当宜授之 ”语(54)。遂将《悟真篇》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,使之成为嫡系传人 。离开石泰后 ,张伯端“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”,并又将《悟真篇》“授之”。
《悟真篇》一书在《宋史·艺文志》 、宋马端临《文献通考》、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、清《四库全书》 、《古今图书集成》及明清《道藏》中皆有著录。其传世本很多,作注者不乏其人 。最早的注本应为南宋叶士表的《悟真篇注》 ,叶士表,字文叔,临海人。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为《悟真篇》作注 ,元人戴起宗在其《〈悟真篇注〉辨》一文中说:“前乎文叔,未有注《悟真篇》者”。叶士表与张伯端同为临海人,且生活年代不远 ,故叶士表所注之《悟真篇》,当为张伯端《悟真篇》之旧本 。另有最早的注本为薛道光的《悟真篇注》之说,但此注在元至元元年(1335)已为戴起宗否定。戴起宗为此注作疏,阐发未尽之义。复撰《金丹法象》一篇 ,解释有关金丹术语,并著文辨明所谓薛注,实际上是翁葆光所注 ,乃是坊家为扩大影响假名于薛 。另原题为翁葆光所述的经书还有《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》一卷、《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》一卷。此外,宋代为《悟真篇》作注的还有袁公辅、陆子野数家。元代为《悟真篇》作注的有上阳子陈致虚,其文题为《注悟真篇序》 ,由张士弘编集在《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》一书中 。张士弘在书中另有《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》,又书中编首所录薛道光《悟真篇记》一文,为宋人陆彦孚所撰。空玄子戴起宗则作有《悟真篇注疏》和《〈悟真篇注〉辨》。明代作注的有潜虚子陆西星 、一壑子彭好古、晦卿李文烛等;作异注的为九映道人甄淑。清代会稽存存子陶素 作有《悟真篇脉望》 ,朱元育有《悟真篇阐幽》,刘一明有《悟真篇直指》,董德宁有《悟真篇正义》 ,傅金铨辑有《悟真篇四注》等 。
如今,古老的璎珞街还长在。无论是漫步于此逶迤,思绪有如穿越八百年的时空。《悟真篇》也还长在,它带来了南宗的成功 。那伟大的张伯端更应该长在。
道家是讲求真至圣贤四种境界的 ,这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,当然各种宗教流派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同的,对于此四种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观念。
真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 ,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 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能寿敝天地 ,无有终时,此其道生 。黄帝问岐伯说,我听说上古时候的真人 ,可以把握天地阴阳的规律,吸收日月精华,可以守持自己的精神魂魄,身体机能达到最高的契合和机能 ,所以真人可以与天地共存,自身顺应天地的千变万化,这是真人的大道。
《黄帝内经》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领悟 ,在这里也只是翻译一个大白话的意思,仅供参考说明一下。我们从黄帝对“真人 ”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,那就是顺应天道 。简单来说 ,在这类大能的眼中,天大地大,顺其自然 ,追去自身与天道阴阳最大的契合,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,在这里根本没有“人类社会”的影子。
说白了 ,真人是真正的出世之人,不以己悲不以物喜,除去自己所追求的道之外,其他都入不得眼。
至人中古之时 ,有至人者,淳德全道,和于阴阳 ,调于四时,去世离俗,积精全神 ,游行天地之间,视听八达之外,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,亦归于真人 。关于至人,我们平时提到的比较少。来看看黄帝是如何描述至人的:中古时期,有至人 ,大道所成,可以与阴阳相和,又能顺应四时天地变化,远离俗世 ,精神集中充沛,可以自由游弋于天地之间,视听来自各处的声音和景色 ,这些也是长寿而且非常强悍的人,也是归于真人的行列。
我们从黄帝的描述中,可以很清晰的看出 ,真人、至人是非常想象的,他们都是可以与天道自然共生共长的人,让我们现在的话来说 ,就是“窥破天机”“超脱凡俗 ”,和现在意义上的“神仙”极为相近。
从道家的角度而言,有很多人被称为真人 ,比如孙思邈孙真人,丘处机丘真人……有人可能就说了,就像刚才举例的这两位,若是按真至圣贤的说法算起来岂不是比孔子高多了 ,但是这两位与孔子比起来,说是乡村野夫也不为过啊,而且这些人完全不能提携天地 ,运筹阴阳,视听千里之外!其实这种说法是不错的,因为我们现在大多是按照“孔孟”的标准来衡量 ,这就跟足球委员会来评定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一样,没什么参考性 。
道家在很多方面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,修道修真不一定是世俗标准里“功成名就 ” ,说到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《雪中悍刀行》——也不知道这小说拍成电视剧了没有,在这本书中提到很多成圣大成的人,有习武称道 ,有修佛大成,也有读书成圣……各式各样,这是小说,但是我觉得这和道家的“修道大成”不谋而合 ,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成为圣贤,成为圣贤者不见得能玩的了王者荣耀。这就是“道不同”,不能以篇而论 ,但是大道至简,大道所成,总有相似性的。
之上我们说的是“真至 ” ,超然的存在,现在我们说说“圣贤” 。
圣其次有圣人者,处天地之和 ,从八风之理,适嗜欲于世俗之间。无恚嗔之心,行不欲离于世 ,被服章,举不欲观于俗,外不劳形于事,内无思想之患 ,以恬愉为务,以自得为功,形体不敝 ,精神不散,亦可以百数。圣人是什么人呢,我们看看黄帝是怎么说的 。懂得事物变化的道理 ,让自己很好的适用并生活在这俗世浮沉中。修身养性,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世间规则,看得懂世间繁华富贵 ,懂得享受,懂得世俗人心,于外不会被事情困扰 ,于内心思清明,悠然自得,不劳形伤神,精气和神魄正固 ,圣人也是长命百岁的。
贤其次有贤人者,法则天地,象似日月 ,辨列星辰,逆从阴阳,分别四时 ,将从上古合同于道,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。孔子为圣人,他之下还有七十二贤人 ,个个才华了得。贤人也是懂得天地规律的重要性的,他们钻研日月星辰的变化,尽量平衡阴阳 ,顺应四时变化,追求上古真人的“大道”,圣人也是健康长寿的,但是生命有时尽 ,不会到达前三者的境界的。
至此,圣贤也大概做了简介,与前面的“真至 ”很典型的有点是 ,这后两者很明显是世俗中人,懂得天时地利,关键是懂得“人和” ,他们窥破一些天地之道,并将此运用到人类社会中 。比之大部分普通人而言,圣贤是高大神圣的 ,这种地位并非是圣贤脱俗,正好相反,圣贤是最懂世俗的人 ,他们的目的在于眼前的芸芸众生,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天道,这也是为什么真至之人一般不被大多数人知道了解,而圣贤却是常伴嘴边的 ,因为最求不同,目标不同。
个人感觉现在追求自然天道的人越来越少,浮华社会 ,大家眼中能看到的只有物质和需求。反之,我们离不开圣贤的开蒙启发,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一个“人”的本分 ,在这里看来,“真至”的追求显得是多么不切实际,不务实 ,甚至经常和一个词出现,叫做“迷信 ”。
希望在我们越来越会做人,越来越懂人类规则 ,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之后,尝试着返璞归真一下,去追求一下真正的 、内心的需求和修炼 。
本文来自作者[努力啊大涵雁]投稿,不代表格瑞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ree0731.com/ig/1104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“努力啊大涵雁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悟真紫阳真人的人物记载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格瑞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江山美人,英雄辈出。说到临海的著名人物,实在是有几个的,宋代的张伯端即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。但由于生平经历非常的坎坷,知道其本面目的,却不是很多了。璎珞街是临海城里的一条古街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