傣族,又称泰族、掸族等,民族语言为傣语(泰语) ,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。
傣族视孔雀 、大象为吉祥物,民间故事丰富多彩,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 ,爱洁净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,故有“水的民族”的美称,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。
傣族是泰国 、老挝的主体民族 ,占泰国总人口的40%,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,中国、印度、越南 、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 。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,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。
语言分三种方言,即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语、德宏地区的傣那语和孟连等地的傣绷语。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,按使用地区不同 ,可分为傣泐文、傣那文 、傣绷文和傣端文四种 。长期以来,傣族人民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源远流长的历史,使大量文化典籍及民间手抄本得以流传至今。傣族的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,尤以音乐、舞蹈最为闻名。
傣族的饮食文化相关介绍:
1、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,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,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,随带盐巴 、辣子、酸肉、烧鸡、喃咪(傣语 ,意为酱) 、青苔松即可进食 。苦瓜是产量最高、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。除苦瓜外,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,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,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。
2、宗教食俗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,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。浴佛节(泼水节)期间,除酒 、菜要丰盛外 ,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。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。
3、节庆食俗在西双版纳傣族中,一家盖房,全寨都要来帮助 ,新房落成要贺新房,先上楼的是小伙子,抬着牛头,唱祝福歌 ,壮年男子抬箱子,已婚妇女抱被褥,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 ,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,摆上众桌,置酒备菜 ,唱贺新房歌,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。
1、傣族的聚居地区 、风土人情、民俗习惯、传统节日2 、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?3、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4、傣族的风俗习惯 、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5、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傣族的聚居地区、风土人情、民俗习惯 、传统节日
一、聚居地区
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。其余的散居在景东 、景谷、普洱、澜沧 、新平、元江、金平等30多个县。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 、老挝、越南接壤。
傣族村寨多分布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 。比较大的坝子有景洪、勐笼 、勐遮、勐罕、勐海、芒市 、陇川、干崖、勐卯 、遮放等,平均海拔在500—1300米之间 ,地势较低。
二、风土人情:
傣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,可以自由恋爱。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“串不少 ”(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 。流行招赘上门的习俗。
傣族举行婚礼时,都要有隆重的“拴线”仪式 ,由老人用洁白的棉线拴在新郎、新娘的手腕上,象征把两人的灵魂拴在一起,并祝福新婚夫妇相敬如宾,白头偕老。
三 、民俗习惯:
1、服饰:
傣族服装 ,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,下着长管裤,冷天披毛毡 ,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。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。
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,既表示勇敢,又可以驱邪护身、装饰身体。男孩到11岁左右 ,即请人文身,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 、豹、狮、龙 、蛇、鹰为主 。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、胸腹、背部,文一条腿需两天 ,文全身需七至八天。
2 、饮食:
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。德宏地区吃粳米,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,通常是现舂现吃 。
傣族也食昆虫。傣族地区潮湿炎热 ,昆虫种类繁多。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、竹虫、大蜘蛛 、田鳖、蚂蚁蛋等。捕蝉是在夏季傍晚,蝉群落在草丛中时,蝉翼被露水浸湿,不能飞起 ,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,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 。
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,一般都是自家酿制 ,度数不高,味香甜。茶是当地特产,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。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 ,冲泡而饮略带糊味 。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。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、石灰,终日不断。
四 、传统节日:
1、关门节,傣语“毫瓦萨” ,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(公历7月中旬 。
2、开门节,傣语称“翁瓦萨 ”,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(公历10月中旬。
3 、泼水节 ,傣语称“桑勘比迈”或“楞贺桑勘”,意为六月新年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(公历4月中旬 。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,它象征着“最美好的日子 ”。
扩展资料
傣族的发展现状:
新中国成立初期,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、肃清匪特的工作 ,安定了社会秩序,恢复和发展了生产,疏通了民族关系 ,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。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,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,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 ,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。
新中国成立前,傣族地区的商业十分萧条,商品极少 ,价格昂贵,奸商又从中牟取暴利。广大傣族人民受尽了剥削。
新中国成立后,傣族地区各州县都建立了百货、民族贸易 、外贸、农具、食品、医药和饮食服务等公司。贸易方式由过去的易货贸易 、小额贸易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、转口贸易、加工贸易 、资本合作、技术合作国际汇兑区域会展等多元化、高水平的形式 。
新中国成立后 ,傣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大力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,开垦荒地,扩大耕地面积 ,推广先进生产技术,实行科学种田,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 ,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。
中国政府网-傣族
傣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啊?
婚恋习俗
傣家青年恋爱不受任何限制,恋爱形式多样,婚俗方式不拘一格 ,犹如那里美丽的大自然一样色彩斑阑 、自然纯朴和富有诗情画意。傣族青年的择偶求爱方式主要有丢包、串姑娘、对歌,赶街择偶 、写情书等,还有举行奇独有趣的拴线婚礼仪式和“抢婚仪式” 。
葬俗
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 ,凡是人死了,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。丧葬方式有火葬、土葬 、水葬和天葬四种。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 。寺庙里的佛爷、领主、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,多用火葬;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 ,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,曾有水葬习俗,无论是病死、凶死 、暴死,均用水葬 ,现已渐渐废弃。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,采取天葬仪式,以求灵魂升入天堂。
奇特习俗
西双版纳傣族有一种很奇特的习俗 ,即镶牙和染齿 。傣族人把镶牙和染齿视为人生的成年礼俗。傣族青年男女,一般自14岁到17岁左右,就要把白色牙齿换成金的或银的。染齿的年龄多为十四岁五岁左右 ,他们喜欢把自己整齐的白牙染成黑色或深紫色的 。深紫牙齿,是最漂亮的牙齿。女青年如果把牙齿染得又黑又紫,就会被人夸奖染了一副漂亮又耐用的好牙齿。有时 ,镶牙或染齿与否,会影响到能否顺利完婚,有:“凿牙完婚”和“染齿完婚 ”之说。
傣族人有“文身”习俗 ,傣语称“刺墨” 。青少年一过10岁就可文身,有的年纪还小于10岁。他们可在自己的胸前、背后、腹部和四肢进行文身。文刺的花纹,常见的有龙 、狮、虎、豹 、蛇及怪兽,也可刺上日月星辰、几何图案和各种花卉 ,以及傣族文字,傣文符呢 。一般青年文身的花纹,都是呈蓝色或黑以。只有少数人枣从前的贵族少爷 ,可用红色文身。
傣族忌讳外人骑马、赶牛 、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;
进入傣家竹楼,要把鞋脱在门外,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;
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 ,不能进入主人内室,不能坐门槛;
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,也不能用脚踏火;
忌讳在家里吹口哨、剪指甲;
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;
晒衣服时 ,上衣要晒在高处,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;
进佛寺要脱鞋,忌讳摸小和尚的头、佛像 、戈矛、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。
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 ,少部分实行水葬。
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
傣族分布在中国、印度、越南 、柬埔寨等国家。
傣族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,民间故事丰富多彩,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、常沐浴 、妇女爱洗发 ,故有“水的民族 ”的美称,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。
1、傣戏
傣族有传统的傣戏。以前西双版纳有一种以舞蹈为主兼唱戏词的形式,这是傣戏的雏形。其情节比较简单 ,主要表现持刀的猎人与化了装的龙、凤 、龟、鹤进行斗争 。傣戏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带。因此傣戏又称“滇西傣戏”。大约在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。
2、织锦
傣锦多是单色面,用纬线起花,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 。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“纹板”(花本上 ,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,如此反复循环,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。
3 、乐器
傣族民间乐器有嘎腊萨、玎、筚 、多洛、象脚鼓、_、排_和傣镲等。
傣族的特色乐器葫芦丝是舌簧乐器 ,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,音色优美 、柔和、圆润、婉转 。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,能给人以含蓄 、朦胧的美感 ,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。著名的作曲家施光南创作出《月光下的凤尾竹》乐曲,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。
4、花街节
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“花街节” 。这天,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。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,身着盛装的小卜少(少女排成长队 ,款款走过花街,竞妆比美,风情无限;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。
5、婚姻
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。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 ,盛行一夫多妻。土司还凭借权势,随意凌辱农民妻女。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,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。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 ,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。
百度百科-傣族
傣族的风俗习惯 、聚居地区和风土人情
一、风俗习惯:
1、婚姻: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。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,盛行一夫多妻。土司还凭借权势,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。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 ,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。
2 、葬礼:通行土葬,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,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。和尚、佛爷死后 ,先行火葬,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。
二、聚居地区:
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。其余的散居在景东、景谷、普洱、澜沧 、新平、元江、金平等30多个县。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 、老挝、越南接壤 。
三、风土人情:
傣族有食花习俗。经常采食的野花有攀枝花 、棠梨花、白杜鹃、黄饭花 、甜菜花、芭蕉花、苦凉菜花 、刺桐花、金雀花、鸡蛋花、苦刺花 、弯根花、盘藤花和一种傣语称为“莫谢 ”的花等,大约30多种。
傣家竹楼室内用篱笆将房屋分成两半,内室较小 ,是卧室,禁止外人入内;外室较宽敞,靠里部分为堂屋 ,是接待客人的地方,靠外部分设有火塘,是取暖、做饭的地方 。
扩展资料
傣族的发展现状:
新中国成立初期 ,傣族地区普遍进行了民主建政 、肃清匪特的工作,安定了社会秩序,恢复和发展了生产 ,疏通了民族关系,初步改变了傣族地区的面貌。为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,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 ,领导傣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运动,同时在傣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。
新中国成立后,文化事业推陈出新 。德宏州傣剧团编排的大型傣剧《兰嘎西贺》,几年来已演出50多场 ,观众近20万人,在缅甸等东盟国家演出也大受欢迎。
2004年,由德宏州傣剧团创作、改编的大型傣剧《南西拉》 ,在“2004年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新剧(节目展演”一举荣获综合金奖等10项大奖。第一次引进国外动画巨片《猫和老鼠》并翻译配音成为民族语;西双版纳第一张葫芦丝音乐专集《美丽傣乡》等多部剧集音像作品。
中国政府网-傣族
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
1、民俗
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 、赶牛、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;进入傣家竹楼,要把鞋脱在门外,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;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 ,不能进入主人内室,不能坐门槛;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,也不能用脚踏火;忌讳在家里吹口哨、剪指甲
傣族的婚礼 ,民间称为“金欠”,含结婚宴请之意 。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“开门节 ”至“关门节”(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,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。
这段时间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 ,届时要杀猪 、杀鸡(有的人家还宰牛,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。
2、风土人情
傣族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,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 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 ,故有“水的民族”的美称 。
傣族人民特色鲜明,爱好歌舞,傣族舞蹈生动形象 ,感情细腻,姿态优美,其最流行的是“孔雀舞 ” ,优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丽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,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,如同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。
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 ,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生活,傣族人民主要以傣历、傣医药和诗经为名。
扩展资料:
傣族的语言文字及历法
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 。语言有大泰、兰纳 、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,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 ,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、差距也加大,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。
文字有暹罗体、澜沧体 、兰纳体、端体、绷体 、那体、阿洪体等七种字体,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,都是自左向右书写 ,自上而下换行,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。
现今,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 ,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(泰国文,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(老挝文,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 ,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。
傣族历法有两种,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。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,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 ,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(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。
因而被称作“大傣历” 。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,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,小傣(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 ,因而被称为“小傣历”。
百度百科-傣族
本文来自作者[飞瑶超级甜]投稿,不代表格瑞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ree0731.com/ig/10663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“飞瑶超级甜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傣族的资料三年级简介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格瑞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傣族,又称泰族、掸族等,民族语言为傣语(泰语),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。傣族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,民间故事丰富多彩,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,故有“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