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五首 ,分列如下 。
江城子1
密州出猎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
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
欲报倾城随太守 ,亲射虎,看孙郎。
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 ,又何妨!
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
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 ,射天狼 。
译文: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,左手牵着犬黄,右手举起鹰苍。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 ,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。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,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。
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,鬓边白发有如微霜 ,这又有何妨!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,像汉文帝派遣冯唐。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,朝着西北瞄望,奋勇射杀敌人天狼
写作背景及解释: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 ,作于公元1075年(熙宁八年)冬,当时苏轼知密州。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,历来勤政爱民 ,每至一处,都颇有政绩,为百姓所拥戴 。密州时期 ,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,郁积既久,喷发愈烈 ,遇事而作,如挟海上风涛之气。这首词起句陡兀,用一“狂”字笼罩全篇 ,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。“狂 ”虽是聊发,却缘自真实 。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,豪兴勃发,气势恢宏 ,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。下阕承前进一步写“老夫”的“狂”态。出猎之际,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,意兴正浓 ,胆气更壮,尽管“老夫”老矣,鬓发斑白 ,又有什么关系!以“老 ”衬“狂”,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。“会挽雕弓如满月,西北望 ,射天狼”,“天狼 ”,即喻指辽和西夏。作者以形象的描画 ,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,杀敌报国,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。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,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。
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 ,令人“觉天风海雨逼人” 。从艺术表现力上说,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,如发、牵 、擎、卷、射、挽 、望等 ,十分生动形象。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,情感兴趣,希望理想 ,一波三折,姿态横生,“狂”态毕露;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 ,但气象恢弘,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,“指出向上一路 ,新天下耳目 ”,充满阳刚之美,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。
江城子2
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十年生死两茫茫 。
不思量,自难忘。
千里孤坟 ,无处话凄凉。
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 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。
小轩窗 ,正梳妆。
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 。
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 ,短松冈。
译文: 两人一生一死,隔绝十年,音讯渺茫。不思念吧 ,但本来难忘 。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,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。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,因为我四处奔波 ,灰尘满面,鬓发如霜。
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,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。两人互相望着,没有言语 ,只有泪千行 。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,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。
背景及解释:这是一首悼亡词。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,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。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(今山东诸城)任知州 ,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(1065)死于开封。到此时(熙宁八年)为止,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。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,感情真挚 。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 ,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,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。并且通过梦境(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)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,既无避忌 ,又不隐晦。“不 思量,自难忘”,“无处话凄凉” ,“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 ”等句,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 。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、构思精巧。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,并把过去 ,眼前,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,紧紧围绕“思量”、“难忘”四 字展开描写。全词组织严密 ,一气呵成,但又曲折跌宕,波澜起伏 。
江城子3
湖上与张先同赋 时闻弹筝
凤凰山上雨初晴。
水风清 ,晚霞明。
一朵芙蓉,开过尚盈盈。
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 ,慕娉婷 。
忽闻江上弄哀筝。
苦含情,遣谁听?
烟敛云收,依约是湘灵。
欲待曲终寻问取 ,人不见,数峰青 。
背景及解释: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(1072)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(990-1078)同游西湖时所作。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“闻弹筝 ”这一词题,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。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 、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,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 ,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,在对人物的描写上,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。
江城子4
孤山竹阁送述古
翠娥羞黛怯人看。
掩霜纨 ,泪偷弹。
且尽一尊,收泪听阳关 。
漫道帝城天样远,天易见 ,见君难。
画堂新构近孤山。
曲阑干,为谁安?
飞絮落花,春色属明年 。
欲棹小舟寻旧事 ,无处问,水连天。
背景及解释:这首词作于公元1074年(宋神宗熙宁七年),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。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 ,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(今河南商丘南)的僚友陈襄(字述古)表示惜别之意。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,艳而不俗 。作者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,栩栩如生,读来令人感叹不已。
上片描述歌妓饯别时的情景 ,下片模写歌妓的相思之情。此词上片写人,下片写景,两片之间看似无甚联系 ,其实上片由人及情,下片借景寓情,人与景都服从于离愁、别情的抒发 ,语似脱而意实联 。从风格上看,此词近于婉约,感情细腻 ,但“天易见,见君难”、“无处问,水连天”等句 ,于委婉中仍透粗犷。
江城子5
别徐州
天涯流落思无穷。
既相逢,却匆匆 。
携手佳人,和泪折残红。
为问东风余如许?春纵在,与谁同?
隋堤三月水溶溶。
背归鸿 ,去吴中 。
回首彭城,清泗与淮通。
欲寄相思千点泪,流不到 ,楚江东。
译:流落在滚滚红尘中,人在天涯,思绪无穷!已经相逢了 。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。在我临行之时 ,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,欲语还休,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。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?春天纵使还在 ,与谁共赏呢?
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,水面上波光粼粼。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,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 ,我的心,心潮澎湃 。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着,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,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!
背景及解释: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(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)苏轼由徐州调知湖州途中。词中化用李商隐《无题》诗中“相见时难别亦难 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句意,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 ,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,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。别恨是全词主旨,上片写别时情景 ,下片想象别后境况。
此词写别恨,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。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,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 ,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;又由别时之“和泪 ”,想到别后的“寄泪” 。这样,离愁别绪更显深沉 、哀婉。结句“流不到 ,楚江东”,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,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,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。
笑容治愈一切的古诗
《江城子》
宋代 ?苏轼
墨云拖雨过西楼 。水东流。晚烟收。柳外残阳 ,回照动帘钩 。今夜巫山真个好,花未落,酒新篘。?
美人微笑转星眸。月花羞。捧金瓯 。歌扇萦风 ,吹散一春愁。试问江南诸伴侣,谁似我,醉扬州。
笑容治愈一切的古诗,分享如下:
1、《长恨歌》唐代诗人白居易:原文:回头一笑百媚生 ,六宫粉黛无颜色 。译文:她回眸一笑时,千姿百态、娇媚横生;六官妃嫔,一个个都黯然失色。
2 、《一剪梅·一剪梅花万样娇》北宋词人周邦彦:原文:轻盈微笑舞低回 ,何事尊前,拍手相招。译文:脸上带着微笑跳着舞曲,仿佛是在对酒宴上的人们拍着手招呼 。
3、《江城子·墨云拖雨过西楼》宋代诗人苏轼:原文:美人微笑转星眸 ,月花羞,捧金瓯。译文:美人的微笑可以让星星转,让月亮和花感到娇羞。
4、《题都城南庄》唐代诗人崔护:原文: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 。译文: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 ,姑娘脸庞带笑相映鲜艳桃花。
5 、《蝶恋花·春景》宋代诗人苏轼:原文:花褪残红青杏小。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 。枝上柳绵吹又少。天涯何处无芳草。墙里秋千墙外道。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 。笑渐不闻声渐悄。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译文:春天将尽 ,百花凋零,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。燕子飞过天空,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。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,但不要担心,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。围墙里面,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 ,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。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,慢慢地,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 ,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。
本文来自作者[琼岚小郎君]投稿,不代表格瑞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gree0731.com/ig/10291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格瑞号的签约作者“琼岚小郎君”!
希望本篇文章《江城子 苏轼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格瑞号]内容主要涵盖:生活百科,小常识,生活小窍门,知识分享
本文概览:共五首,分列如下。江城子1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锦帽貂裘,千骑卷平冈。欲报倾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酒酣胸胆尚开张,鬓微霜,又何妨!持节云中,何日遣冯唐?会...